优势地位丧失,我国有色金属发展思路需调整
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.www.usingktv.com 时间:2006-01-01 10:04 来源:
建议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,将稀有金属列为严控出口类商品
钨、锡、锑、铟、钼、稀土等稀有金属作为关系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,具有独特的性能和作用。目前,我国稀有金属资源大国的优势地位正在丧失,必须从战略上调整有色金属发展思路。
稀有金属大国优势地位丧失
我国是稀有金属生产大国,不论是资源储量、产量、出口量,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,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市场重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。近年来,随着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,我国稀有金属出口量呈上升趋势。据海关统计,2005年我国稀有金属及制品出口近100多种,累计出口额为40.69亿美元。目前,我国稀有金属优势正在逐步丧失,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:
一是资源保有储量不断下降,在世界所占比重越来越低。由此造成的我国稀有金属产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,储量锐减的现象日益突出。以稀土为例,我国稀土累计探明工业储量居世界首位,前些年由于稀土价格比较高,致使有些地方过量开采,使得我国这一优势资源“缩水”。世界稀土资源量超过2.45亿吨,我国保有资源量为9100万吨,占27%。而目前我国保存较好的稀土探明工业储量仅剩2700万吨左右,按人均计算,我国已是稀土资源贫乏国家。
二是我国一些稀有金属品种已经从世界出口大国变为进口大国。2005年,我国另一个优势品种———锡也成为净进口国。近几年来,我国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/3左右,2003~2005年锡产量分别为1.0047万吨、10.8万吨和11.7万吨,但是需求却明显大于产量增长。据统计,2003~2005年我国锡消费量分别为9.0388万吨、107.0501万吨、13.551万吨。与2003年净出口9659吨相比,2005年我国锡净进口量已经达到2.251万吨。
锌从净出口国到净进口国
从2004年开始,我国锌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。2001~2003年,我国精锌出口量分别为54.1963万吨、47.2769万吨、45.1028万吨,2004年和2005年我国净进口1.5296万吨和26.9万吨。2001~2003年我国精锌共出口146.576万吨,出口额125628万美元。而由于价格的高涨,2006年1~9月份我国进口精锌23.896万吨,只占2001~2003年这3年出口总量146.576万吨的16.3%,但是进口额64495万美元,相当于这3年的出口额的51.3%。2001~2003年我国精锌平均出口价格为857美元/吨,2006年1~9月份我国平均进口价格为2697美元/吨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们卖出去以后,然后再用3倍的价格给买回来。
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:当我们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的时候,我们不得不付出高额的代价。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定位不准,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市场的需求,一味地扩大冶炼规模,把占领海外市场作为主要发展战略。当我们国家真正需要的时候,国内产量已经难以满足了,导致不得不高价从海外进口。
再从我国另一个优势品种钨来看:我国是钨资源储量、冶炼、生产第一大国,但是由于多年的开采和出口,我国钨现状极不乐观。2005年我国钨精矿生产高达7.3403万吨,消耗了10万吨的三氧化钨储量。据了解,在全国578.6万吨钨资源储量中,现在有较好利用的基础储量为139万吨。按照目前消耗储量10万吨计算,规模开采只能维持14年,即使按照资源储量计算,目前正在生产的钨矿区按照目前生产量静态规模生产最多只能维持22年。虽然我国对钨出口实施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,但是钨品出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。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,我国钨消费量正在快速增长。2005年国内需求钨金属量为2.23万吨,比2004年的2万吨增长了11.5%。而2002年我国需求量只有1.3万吨。
有色金属发展思路应调整
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发展,必须未雨绸缪,不应以出口初级产品为目标,把目光盯在眼前的利益上,而应从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来谋划,否则我们将会为未来付出惨重的代价。建议我国稀有金属的发展方向: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,不能作为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品种;加强资源保护力度,严控稀有金属出口。
本着保护我国优势资源的目的,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对钨、锡、锑、稀土等稀有金属的治理力度,从政策、税收、出口关税调整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2005年7月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七部委《关于加强钨、锡、锑行业管理的意见》,依法开展了钨、锡、锑行业整顿;另一方面,国家在去年和今年先后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,把这些品种的出口退税逐步减到零,并且增加或提高了出口关税。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,但是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治,一个突出特点是:冶炼能力在逐年递增,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“总量控制原则”背道而驰,一些产品的出口仍旧有增无减。我们认为,为了从根本上遏制这种状况继续发展,国家应尽快出台措施,进一步严控稀有金属及其绝大部分制品出口,即使出口高附加值产品,国家也要课以重税,否则无法根本改变目前这种大量出口的状况。同时,国家应加大对#p#分页标题#e#